破圈、共創,車企競爭瞄準“生態化”
來源:汽車縱橫網 作者:鄭雪芹
“生態圈”的百度詞條解釋為,商業活動的各利益相關者通過共同建立一個價值平臺,形成閉環。生態圈一詞帶給我們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在于讓我們從整體的高度審視整個商業的發展,以對其有深入的認識,并由此對自身進行更加精確的定位,以適應這一充滿生機同時又危機四伏的生態圈。
“汽車生態圈”是近年來汽車行業里比較熱門的一個概念,其又可以細分為“出行生態圈”、“用戶全生命周期生態圈”、“新能源汽車生態圈”、“智能網聯生態圈”等各個不同的細分領域。環環相扣,圈圈相連,無數小圈組成一個大圈。
整車企業對生態的理解和構建
縱觀各大整車企業的戰略規劃,不難發現言必談如何“打造汽車生態”。
在一汽集團的“十四五”戰略規劃中,提出通過綠色融合,最終建設世界一流生態的目標。而這個“生態”匯集了充換電、電池銀行、電池回收利用、自動駕駛、Robotaxi、新基建……等等眾多個細分領域,而每一個細分領域又都是一個小的“生態圈”。
比如圍繞動力電池,一汽的“生態圈”建設目標是,在生產端,保障最基礎的電池系統自主生產;在研發端,布局電芯研發,逐步實現由定制到自主,同時對燃料電池技術進行儲備;在使用端,布局智慧充換電及儲能,推進規模化應用;在回收利用端,通過上下游延伸產業鏈,布局電池回收利用。這樣一來,圍繞整個電池的生命周期就形成了閉環,也就打造了一個“電池生態圈”。
再比如圍繞自動駕駛,一汽的計劃是,在研發端,自主開發L2-L4計算平臺;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軟件;布局智能芯片,實現安全可控;軟件逐步實現自主開發,構建安全信息防御體系;布局智能感知系統,實現智能感知融合;通過智能網聯軟件運營,實現數據增值服務。在使用端,通過OTA技術實現全生命周期服務進化,形成“5G-車-路-云”協同生態。
基于上述一個個小的“生態圈”,最后會形成一個大的“生態圈”。一汽打造了一個未來型智慧綠色城市汽車生態系統——Ecolin5,即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以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鏈為核心鏈,融合新型消費鏈、智能綠色交通出行鏈、智慧能源鏈、新基建鏈等“五鏈”為一體的綠色低碳與智能化發展綜合解決方案。這大概就是“汽車生態建設”的理想狀態。
廣汽集團也認為,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焦點將從單一產品轉變為生態體系競爭。因此,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生態體系,成為廣汽集團的戰略目標,并計劃通過做強做實研發、整車、零部件、商貿服務、金融服務和出行服務六大板塊來實現該目標。
長安汽車在“十四五”發展戰略中,提出了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形成“新汽車+新生態”產業公司,戰略重心側重科技、智能、低碳、出行及生態。
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目前似乎可以明確看到的賽道是新能源、智能網聯、自動駕駛,但目前還沒有能打通全域數據的細分賽道。奇瑞認為,平臺和生態才是制高點。
開放合作、跨界融合是必由之路
除了自研,開放合作、跨界融合是構建汽車生態必不可少的路徑。在電動化與智能化飛速發展的大趨勢下,市場與技術的力量正推動產業邊界重構,當前汽車行業的邊界已經遠遠被突破了,同時也推動著汽車企業拓展新的朋友圈,重塑產業生態,同時整零關系也將被重新構建。
如今的汽車行業匯聚了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跨界進入者等眾多參與者,一個全新的競爭格局正在形成。基于此,上汽集團倡議,行業內外伙伴應一起打造生態、取長補短、互融共進。
產融結合的生態朋友圈,將成為上汽最大的“資源”,共建共贏共享生態,成為上汽集團做強自主品牌的新動能。目前,上汽不僅參股寧德時代、QuantumScape、SolidEnergy、清陶等,在下一代鋰電池技術領域積極布局;而且還入股Momenta,成為除創始團隊以外的最大股東,共同開發智駕算法;還投資了地平線、黑芝麻、晶晨半導體、智芯半導體等十幾家芯片設計公司,加快汽車芯片的產業鏈布局。
由此,上汽的業務結構也將從制造為主,向制造業與服務業并舉轉型發展,“十四五”期間著力打造一個品牌更有影響力、體系更具競爭力、體制機制更靈活的“新上汽”。
汽車產業鏈長且產業關聯度高,雙碳目標驅動產業變革提速的背景下,產業鏈的組織模式、價值鏈的利潤分配等都在發生深度變革。在產業鏈方面,原有產業邊界擴展,更多專業化新型產業主體正在出現;同時,垂直鏈式產業格局正在轉向水平網狀結構,將衍生出新的局部產業鏈。在價值鏈方面,動力電池、電子電器等新型零部件供應商的利潤占比更高,且創新模式下,整合金融服務、軟件更新、數據運營等在內的全生命周期收益,正在創造新的盈利可能。
北汽集團深度剖析了目前面臨的發展形勢,將圍繞產業鏈協同、價值鏈創新加大力度,合縱連橫,內外兼修。一方面,其將發揮海納川零部件平臺作用,強化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同時,加強與華為、滴滴等跨界力量的橫向協同。另一方面,將積極探索全生命周期收益的模式創新應用,比如北汽福田新能源業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具有很好的總擁有成本優勢。
而隨著共享理念從更廣維度向汽車行業滲透,跨界融合更是大勢所趨。體現在產業資源層面,一方面通用化核心部件逐步趨同,并進入共享化階段,車企的差異化設計更多體現在與供應商聯合的用戶個性化開發上;另一方面包括AI平臺在內的軟件供應商,推動面向用戶開發的工具鏈開源共享,實現資源的更高效整合利用。體現在商業模式層面,汽車與能源系統加速耦合,以儲能電池為媒介,汽車成為新型清潔能源的重要載體之一。
汽車成為移動的儲能單元,未來結合智慧城市,解決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不穩定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換電”商業模式。北汽集團是較早在換電模式上進行探索和布局的企業之一。截至目前,北汽已形成了從技術、產品、平臺,到產業鏈、資本鏈、生態圈的完整閉環,在北京、廈門、蘭州、廣州等19個城市已投放2.55萬輛換電車輛,累計建成配套換電站255座。北汽福田換電重卡也在礦山、港口、城市建設等場景下,成功實現推廣應用。
破圈、共創,車企生態化競爭愈演愈烈
“未來產業競爭的核心將是平臺和生態,而不是單一技術或產品。”業內公開發表此觀點的專家學者不在少數,而且幾乎已經成為共識。
“生態化”似乎正成為車企競爭的新利器。細數一下,發現很多主流車企都以自己為中心,成立了一個“生態圈”。
就以長城為例吧。6月29日,長城汽車咖啡智能生態聯盟正式成立,將以更加開放的合作理念,全面整合汽車產業上下游、產業內外的跨行業生態資源,形成深度戰略協同,給用戶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智能產品及服務。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管理與用戶體驗設計,咖啡智能將與合作伙伴攜手,共同挖掘數字資產價值,創造全時用戶互動與服務觸點,開展新模式、新業態的探索,以互相賦能的合作理念,持續推動集團數字化轉型。
長城生態圈的陣容之強大,滿屏LOGO放不下。據企業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咖啡智能合作伙伴數量已經突破80家,涵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AI交互、智能社交、智慧支付、智慧養車等各個領域。而未來,長城汽車還將繼續擴大咖啡智能生態聯盟圈層。2022年,咖啡智能合作伙伴數量將超過150家;至2025年,合作伙伴將覆蓋所有領域,健康、旅游、醫療、金融以及體育等各行各業都會與咖啡智能產生業務“觸點”。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關鍵詞是“共創”。與上述生態聯盟一起發布的,還有長城咖啡智能眾創平臺計劃。該平臺將向全球眾創伙伴開放整車核心接口和相關數據,以便開展圍繞智能汽車各領域的創新。而通過跨行業的生態眾創,未來形成人-車-家-智慧城市的互聯互通。
與當前汽車行業內現有的開發者平臺不同的是,咖啡智能眾創平臺所提供的眾創維度更大,同時對“眾創”的定義也更廣。一方面,該平臺不止于車機應用的軟件迭代與服務創新,而是涵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服務、智能互聯四個方面,實現汽車智能化全領域的技術與服務創新。來自全球的眾創伙伴可基于咖啡智能眾創平臺所提供的基礎能力,開展智能駕駛場景應用、出行生態、數字娛樂、IoT等在內的創新功能及應用服務開發。另一方面,該平臺對“眾創”的定義不止停留在開放數據或接口,而是囊括與生態聯盟伙伴間的所有產業合作。如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高級自動駕駛平臺、共同開展多模交互的智能算法創新、共同探索未來新型商業模式等。
咖啡智能眾創平臺的愿景非常美好,官方稱其將打破各智能終端間的信息壁壘,形成跨終端、跨場景的服務貫通,讓服務可以在不同的終端間無縫流轉。用戶通過一個數字ID,就可以在任何場景下享受一致性的體驗和“千人千面”的專屬服務。
同樣是在6月份,奇瑞汽車發布了首款汽車生態品牌——iCar生態,并與阿里云正式簽約,致力于為消費者打造“千人千車”的一站式全場景解決方案,以期與用戶共創未來的汽車生活。未來iCar生態將通過智能定制化產品解決方案,打造出用戶的專屬汽車。iCar生態構建方面的合作,有望利用阿里云在數據中臺、云計算技術、全域營銷領域實現全方位跨界賦能,以無界的產品和服務,與合作伙伴共創數字生態平臺。不僅如此,iCar生態還將與更多合作伙伴進行更深層面的產品共創,以及在更廣義層面上與合作伙伴的生態交融,實現跨界生態賦能。
再早之前,上汽集團發布了汽車SOA平臺,并舉辦了全球首個SOA平臺開發者大會,旨在希望相關各方攜手在SOA平臺上搭建共創、共贏的智能汽車生態。此外,吉利、集度等多個車企均發布了各自的SOA生態開發計劃。似乎一夜之間,打造汽車生態圈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
從打造iCar生態到構建SOA平臺等,雖然名稱、形式有異,但其內核一致,都是在打造開放式“共創”平臺,構建新的汽車生態。業內人士認為,汽車生態不僅覆蓋了汽車設計、生產、工藝、管理、銷售、服務等環節,還承接了用戶使用需求,以及跨界合作伙伴、軟件開發商等有價值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汽車產業鏈。
汽車生態建設,不僅在改變著車企的生存狀態,也對整個汽車行業帶來了新的沖擊。業內人士認為,生態化將顛覆長期以來形成的汽車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和商業模式,而構建以用戶為中心,以個性化、定制化為主導的行業新生態。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電話:025-85569579
郵編:210000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孔山路6號